为啥长视频平台老爱搞“套娃式收费”,禁都禁不住?

近期,一部备受瞩目的平台引发热议,而讨论焦点并不全在于剧情本身,而是围绕着平台会员制度的一系列。观众反馈,即便是身为尊贵的VIP付费会员,也无法完全逃脱广告的“包围圈”,从片头广告到片中弹窗、植入软广,乃至片尾广告,无一不在挑战用户的耐心极限。更甚者,腾讯视频推出的“SVIP超前观看”服务如同套娃,让会员体系变得层层叠加,想要紧跟剧集步伐,VIP与SVIP的双重身份似乎成了必要条件,而这一连串的消费下来,一年的投入轻松突破四五百元大关。

以该剧为例,第17集的更新节点上,免费内容仅限于前两集,第三集起便进入VIP专属领域,而SVIP则独享最新一集的先睹为快。对于那些只持有基础VIP的观众而言,若想同步SVIP的观剧进度,额外的费用在所难免。初步计算,即便是最优惠的连续包月方案,两者相加的首月成本也要34元;放眼全年,双V订阅的总支出轻松跨过400元门槛(VIP连续包年178元,SVIP连续包年288元)。这还不算完,VIP的广告“免疫”特权似乎打了折扣,仅片头广告得以跳过,剧集中穿插的大量植入广告仍旧无孔不入,让追求纯净观影体验的会员们大感失望。

面对会员们的质疑,腾讯视频客服给出的解释是,VIP虽享有减少前贴片广告的待遇,但因版权方的特定限制,某些内容仍不免广告之扰。这种解释并未平息公众的不满情绪,不少声音指责SVIP不过是“超前点播”的变种,实质上并未真正提升用户体验。

追溯历史,这种“套娃式收费”模式早有前科。早在2019年底,上海律师林健因腾讯视频VIP服务承诺与实际体验不符,提起了诉讼。尽管最终法院判定部分服务协议条款无效并要求腾讯做出赔偿,但对于欺诈行为的定性并未成立。类似事件频发,促使消协等机构介入,如2020年浙江省消费者保护协会对包括爱奇艺、腾讯视频在内的多家平台进行了约谈,直指广告特权描述模糊、自动续费等痛点问题。尽管整改取得一定成效,但诸如会员广告特权告知不足、额外付费观看特定内容等顽疾仍旧存在,甚至出现了新的问题——会员账户中频繁出现的易误触广告,进一步降低了用户体验。

对此,浙江省消保委副主任崔砺金强调,将持续关注此类问题,强化监管,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业界专家指出,视频平台的发展策略不应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而应聚焦内容创新和服务优化。当前,长视频平台的盈利模式大多依赖广告与会员制度,版权争夺战导致成本飙升,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用户忠诚度不高,频繁的平台切换感受不到服务增值,反而徒增经济负担。腾讯视频第一季度虽因《》等热门剧集的推动,实现了付费会员数与收入的双增长,但如何保持这一势头,是摆在国内长视频平台面前的一大挑战。

专家呼吁,长视频行业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规范体系,保障平台健康发展的同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平台的发展不应是无序的,特别是在会员制度的设计上,应当更加透明、公平,尊重每一位用户的权益。”产业经济分析师丁少将强调。长远看来,只有在规范中求发展,平台才能赢得用户的信赖与支持,避免用户流失,实现可持续的繁荣。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