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这不讨喜的话题,咋成了现实题材的新宠儿?

今年, 央视推出的两部都市情感剧《时光正好》与《小夫妻》, 以及暑期档电影《逆行人生》, 都将“中产阶层中年失业”的情节作为推进情感关系变化的关键点。尽管此类题材试图紧跟社会热点, 反映现实, 但观众反响却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中年危机这不讨喜的话题,咋成了现实题材的新宠儿?

有些观众难以与剧中人物的“失业”经历产生共鸣, 而另一些观众则认为这些作品在“贩卖焦虑”。尽管聚焦社会热点是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的一大特色, 但为何围绕“中产阶层中年失业”的作品却难以触动人心?

近年来, “中年危机”成为现实题材剧作的新宠儿。不过, 这类剧作在人设与故事风格上虽不断更新, 故事主题却显得相对保守。例如, “婆媳矛盾”在都市情感剧中占据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戏份; “出轨”更是成为了女性成长剧、婚姻家庭剧中的标配桥段; 亲子教育问题同样成为都市家庭剧中的重点探讨话题。

自几年前企业大规模裁员的浪潮后, “中年失业”逐渐成为现实题材剧中的一个重要矛盾点。例如, 在《小欢喜》中, 男主角方圆从公司的管理层职位被裁员, 不得不转行成为一名网约车司机; 《时光正好》里的男主角李临是一位IT行业的技术专家, 失业后在社区快递站工作; 电影《逆行人生》中的男主角高志垒同样经历了IT行业的裁员, 转而成为一名外卖员。

将原本高收入的中年人置于失业的困境中, 并让他们因年龄问题不得不从事体力劳动, 这种设定为不同的现实题材作品带来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在聚焦婚姻与家庭关系的中, 男主角的失业往往会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例如, 在《小夫妻》中, 男主角失业后成了“全职奶爸”, 这种角色互换导致了夫妻双方关系失衡, 引发了一系列家庭矛盾。

在展现人物成长的作品中, “失业”带来的阶层下滑, 让原本体面的人物展现出脆弱的一面, 也为角色的成长提供了契机。此外, 中年失业作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具有很强的话题性, 容易引起中年观众的共鸣, 并形成公众热议的话题。

然而, 尽管“中年失业”看似是一个万能的情节梗, 但它往往难以赢得观众的认可, 很多作品中的“中年失业”被为“悬浮”和“贩卖焦虑”。那么, 为什么观众无法与这些主角的失业经历产生共鸣呢?

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剧中人物的设置不够真实。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通常来自高收入阶层, 却在中年失业后只能从事门槛较低的工作。这种常规化的设定让许多观众感到难以信服。尽管在现实中不乏类似例子, 但这种极端个案被用作素材的做法已经成为了现实题材剧作的常态。

另外, 对于都市情感剧或都市生活剧而言, 主要受众往往是女性。女性观众更倾向于看到讨喜的角色, 即使剧情可以适度夸张, 但角色本身必须具有吸引力。因此, 在处理男主角“阶层滑落”的问题时, 《时光正好》采用了较为明智的方式: 男主角原本才华横溢, 为了爱情选择跟随妻子在小城市工作, 即便失业后也只是暂时在快递站打工。同时, 他在情感上给予女主角充分的支持, 这种情感上的投入增加了男主角的魅力。

即便是在男性视角的电影中, 如果目标受众不是女性, 观众仍然很难接受并同情“男主角从中产跌落”的设定。这是因为作品中对高收入群体与底层职业之间的鲜明对比可能让多数观众感到不适。对于现代年轻人而言, 工作只是一种谋生手段, 他们更看重的是平等与尊重。

虽然现实题材剧作常常揭露社会问题, 但过于尖锐地展示职业者的卑微并不会得到大众的欢迎。观众反感的不仅仅是作品对“中年人失业危机”的描述, 更是对阶层分化和职业偏见的过分强调。尽管这类作品可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但缺乏广泛的娱乐性。

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中年危机”不能成为吸引人的题材。现实题材剧作的魅力在于能够记录时代的特色, 展现当下社会背景下的生活。只要客观地反映中年人失业和社会对年龄的歧视, 就仍然具有影视化的价值。但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可, 作品需要符合主流审美, 人物要讨喜, 故事要真实, 主题要积极, 这样才能有效地传递给观众。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