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文学之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源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深度透视

攀登文学之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剧集《阿勒泰之韵》:文学与影视的诗意共鸣

撰稿:林悠然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09月15日 第 09 版)

"在那些平静无波的日子里,我耗费了整个上午,在厚厚的积雪中奋力挖掘,开辟出一条从家门到村口的小径……"随着剧集《阿勒泰之韵》的启幕,乌鲁木齐餐馆员工李文秀回归阿勒泰的旅程,将作家李娟散文中细腻描绘的阿勒泰,转化为生动的视觉盛宴。

《阿勒泰之韵》,聚焦新疆阿勒泰地区汉族少女李文秀及其经营小卖部的母亲张凤侠的生活脉络,通过三代女性的视角,细腻勾勒出阿勒泰居民纯朴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该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及爱奇艺平台的亮相,迅速吸引了大量关注的目光,不仅入围节的核心竞赛单元,还在上引发热议,其基于散文集的改编和对当代新疆的精妙刻画,预示着影视创作在文学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与攀登。

李娟的文笔独树一帜,不拘泥于常规,其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出版逾十年,成为理解阿勒泰地域文化的独特窗口,也是认识李娟内心世界的钥匙。剧集团队在忠于原著的同时,巧妙融合了散文的神韵与作者的人生体验,精准传达了原著的淳朴与灵动。剧中,李文秀遵循文学导师刘先生的教诲,在生活的磨砺与情感的波折中找寻创作灵感,实现自我蜕变,这种以生活体验为基石的创作理念,正是李娟作品的核心所在。《“小鸟”牌香烟》《澡堂记忆》《乡村舞会》等散文中的经典章节,在剧集中被赋予新的生命,成为引人入胜的视觉亮点。

剧集还巧妙添加了新的情节线索,如哈萨克族少年巴太的出现,以及他周围一系列角色的构建,如他的猎人父亲苏力坦、村委会主任阿依别克等,这些新元素不仅丰富了剧情的层次,也为故事增添了几分波折。剧组深入新疆实地考察,汲取灵感,确保每一次创新都源于生活的真实,又融入生活,展现了改编者的深刻洞察力与艺术整合能力。

剧中的对话、细节与情感流露,无不透露出散文般的真挚与纯粹,演员们的表演力求贴近生活,不加矫饰。无论是汉族演员还是少数民族演员,他们的演绎都让人物个性鲜明,展现出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家庭景象,李文秀的成长之路,正是在这个大家庭中得以铺展,民族团结的理念不言而喻。阿勒泰的壮丽风光与独特人文,在剧集平和而不失深情的叙述中缓缓展开,引导观众自行体悟这片土地的魅力。剧中一幕幕场景,如前往夏牧场路途中的辛酸与温暖,蒙古族老奶奶简单却意味深长的话语,都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剧集并未回避现实矛盾,而是以温暖却不粉饰的态度面对现代文明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碰撞。巴太和他的家庭故事,象征着草原与传统的渐行渐远,以及对未来的开放接纳,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使剧集更显厚重。对商品经济的反思,通过角色高晓亮及草原投机者的遭遇间接表达,既不过分突兀,又引人深思。

《阿勒泰之韵》的制作团队多来自电影界,滕丛丛凭借其电影处女作的杰出表现获得金鸡奖提名,的精心打磨、服装、化妆、道具乃至摄影与美术的设计,均体现出对视听艺术的极致追求,成功营造出浓郁的民族风情与细腻的生活质感。画面中,阿勒泰的自然风光被赋予了诗意的诠释,空旷的戈壁、璀璨的星空、生机勃勃的草甸,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共同构建了一个既古典又现代的审美空间。背景音乐的选择,以及自然环境音的融入,让每一个场景都充满沉浸感,令人仿佛置身其境,不禁赞叹:"新疆之美,不虚此行!"

阿勒泰,这片土地虽未被正式署名,却在剧集与文学的双重创作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灵魂。它由大自然雕琢,又在文人墨客与影视镜头的双重诠释下,拥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维度。《阿勒泰之韵》的热播,不仅让阿勒泰成为话题焦点,更激发了人们亲赴其境的渴望。文学与影视的完美结合,是否能够引领更多人从屏幕走向实地,亲身感受阿勒泰的魅力?一切答案,静待时光揭晓。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